一样的救国,不一样的方式 陕师大奥园学校 高二·2班 马国洲 1902年,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,他学医的目的是让中国人民的身体强壮起来,扔掉“东亚病夫”的帽子。但当他看到教室里放映的幻灯片里的中国人的麻木以后,他的思想发生巨大变化,他明白了中国人不是由于身体没有外国人好而被侵略,而是国人的麻木与愚昧,使得拥有4万万同胞的中国一步步地殖民,一步步地走向深渊。于是他放弃了医学,拿起来笔,用笔锋当做刀锋,深深地插入敌人的心中,用笔锋当刀锋,去掉国人心中的麻木与愚弱。他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。他笔耕不辍,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,为后人留下了丰厚而宝贵的文化遗产。 1931年,钱伟长以语文、历史双100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。入学第三天,“九一八”事变爆发,他弃文从理,转入物理系,踏上了“科学救国”的道路。最终成为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。 鲁迅拿起笔,唤醒那些麻木和愚弱的国人,让他们也要站起来,一起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去。而钱伟长从九一八事件中看到了中国人的装备远远的低于外国人,于是他转入物理系,开始科学救国。 鲁迅与钱伟长两个人,一样的救国,但他们的方式不同。 鲁迅用精神去唤醒这头世界东方沉睡的雄狮,用自己的意志去鼓舞中国这条巨龙的腾飞。钱伟长用科学的力量去武装这头雄狮,让他去粉碎侵略他领土的敌人。 鲁迅和钱伟长都是在爱国,他们的方式为什么不同呢? 鲁迅是他目睹了病态社会中的愚昧国民是这样的触目惊心,从而坚定了用文艺唤醒铁屋子中的人们的决心;而钱伟长则是看到了西方的坚船利炮对中国落后的武器装备的威胁,从而坚定科学救国的决心。这是他们不同的生活经历造就的。方式不同,但爱国主义的出发点是相同的。 心中有祖国,为祖国的翻身解放而奋斗,是他们一代的责任。而我们的责任就是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起来,使我们的人民更加富裕起来,使我们的科学更加发达起来,使我们的民族自立于、雄视于世界民族之林。今天,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,吸取着人类文明的精华,丰富着我们自身,打扎实基础,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。 简评:本文通过引材料,引出来了全文的观点,即一样的救国出发点,不一样的救国道路。文章分析了鲁迅和钱伟长两条道路的原因,指出了当今青年身上的责任,文章有针对性。 指导教师 杨恩洲 |